認識科威特

About Kuwait

科威特(Kuwait)位於西亞阿拉伯半島,居波斯灣西北岸,南接沙烏地阿拉伯,西北臨伊拉克,東濱波斯灣,與伊朗隔海遙對。全國面積17,818平方公里,多為平坦沙漠,其中偶有綠洲。地勢西高東低,西南部的杜卜迪伯高平原海拔275公尺,為全境最高之處。西南部亦設有約5,700平方公里的中立區,與沙烏地阿拉伯共同管理,雖已劃定界線,但所產石油財富由兩國均分。全國共劃分成6個行政省,各以其首府命名。而首都設於科威特省的科位特城,位於波斯灣畔,為阿拉伯半島東岸重要的港口。

科威特屬於熱帶沙漠型氣候,夏長冬短,晝夜溫差甚大。春夏常見沙塵暴。全國降雨量稀少,大多集中在10月至4月之間,年均雨量僅約254毫米。由於河流與湖泊非常年有水,因此淡水極少,但地下水資源相當豐富。人民飲水主要來自伊拉克與淡化海水。

科威特不僅因其石油資源豐饒,更由於臨海的緣故,在數千年來的歷史扮演著貿易、居住與重要戰略位置的角色。西元前8,000年即有人類活動的跡象,在科威特灣北部的蘇比亞(Ras-Subiya)自約西元前4,500年開始有人口定居,因伊拉克境內滔滔河水夾帶著大量泥沙,使此處的航海生活相當發達。而迪爾蒙人(Dilmun)更控制了沿岸港口,並在菲拉卡島等上建立城鎮,被視為青銅時期建築的絕佳證據。迪爾蒙文明在西元前2,000年達到鼎盛,掌握了美索不達米亞地區與印度河流域間的主要貿易。在亞歷山大時期這地區首度被納入地圖中,並稱為伊卡勒斯(Ikaros)。西元前3世紀至1世紀,此處作為重要航道蓬勃發展。西元三世紀始由薩珊王朝統治,並於7世紀納入阿拉伯帝國的版圖,而城市的發展隨著時間從外島逐漸移入大陸。

16世紀主要由葡萄牙人統治,1581年由君主立憲制的哈利德皇家管轄,在17世紀初期改由巴尼族(Bani)所占領與統治。當時科威特稱作庫銳(Guraine),而巴尼族的酋長薩多姆在今科威特城附近建立了城鎮和港口,並命名為科威特(由波斯文的kut(堡壘)而來)。隨著城市的蓬勃發展,越來愈多部族從內陸遷移至波斯灣沿岸,如18世紀初期,阿勒哈利法(Al-Jalahma)與阿勒薩巴赫(Al-Sabah)在科威特當地定居並從事貿易行為。1756年,薩巴赫家族首長薩巴赫一世(Sheikh Sabah Abu Abdullah)被舉為科威特首任酋長(Amir),並建立了科威特酋長國(Heikhdom of Kuwait)。在薩巴赫家族的統治下科威特急遽發展,成為印度、馬斯喀特、巴格達等地主要海上商業據點。

在1776年,波斯佔領巴斯拉(Basrah) 後,一部份商人遷移至科威特,英國東印度公司亦將原設於巴斯拉機構遷往科威特,使科威特驟形繁榮。1822年英國總督從巴斯拉遷至科威特。然而為了擁有自治灌,科威特必須與鄂圖曼土耳其帝國良好關係,甚而在1871年被納入帝國的勢力版圖中,被迫承認宗主權。

1896年,薩巴家族首長穆巴拉克(Sheikh Mubarak)自立為王,因擔心鄂圖曼帝國出面干涉政局,於是央請英國保護,導致了所謂的「首次科威特危機」,最後並未演變成戰爭。1899年英國強迫科威特簽署了《英科秘密協定》,科威特保證不把國家的任何部分租給或讓給英國以外的任何國家或臣民,而英國則承認科威特是一個內政獨立的國家,保護其不受侵略,並向其提供財政援助。在1913年,英國和土耳其簽訂了《海灣協定》,承認科威特是在英國保護下的獨立國,科威特最後在1939年正式成為英國的保護國。

1954年科威特成立了以酋長阿卜杜拉·薩巴赫為首的最高委員會,並於1960年從英國人手裡先後收回了司法權和貨幣管理權。1961年6月19日自行宣布獨立,脫離英國的統治。日後英國雖以「保護獨立」之名義駐軍,最後被阿拉伯保安部隊所取代。隨後科威特頒佈憲法,並選出首屆國會,至今仍是一君主立憲制國家。1963年5月,科威特正式加入聯合國。

1990年,發生了科威特近代史上重大的事件——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又稱海灣戰爭。主要原因包含伊拉克在1980年代的兩伊戰爭欠下了不少債款,因此與石油輸出國組織協商減少石油產量以提高價格,償清債務。但科威特反倒提高產量,藉此迫使伊拉克解決邊境問題等等。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當時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並宣布「科威特成為伊拉克的一個省」。但是在英美兩國為首聯軍的「沙漠風暴行動」軍事行動下,伊拉克軍隊在短短數月便被驅逐出科威特。

2006年發生了皇室危機與解散國會事件,值得注意的是,當年所舉行的國民議會大選投票是科威特女性有史以來首次行使選舉和被選舉權。現任國家元首為薩巴赫.艾哈邁德.賈比爾.薩巴赫,首相則為賈比爾.穆巴拉克.哈馬德.薩巴赫。

科威特人口約三百五十萬人(2015年),當中外籍僑民占約6成5,主要來自其它阿拉伯國家、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泰國、菲律賓等國,另外還有近10萬人的無國籍人士。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但由於外國人士眾多,因此英語也通用。宗教方面,伊斯蘭教訂為國教,有95%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其中遜尼派與什葉派的比例約為7比3。人們日常生活深受宗教影響,如大眾熟知的禁食豬肉、禁止飲酒等規定。雖然科威特社會環境較為寬鬆,但女性外出仍不會穿著過分暴露。男性一般著阿拉伯長袍及頭巾,女性則著傳統式罩頭黑長袍。

由於地理環境,農業及畜牧業均不發達,縱使近年來政府推動農業生產蔬菜,但大部分糧食及民生必需品仍須自國外進口。相較於貧乏的耕地,科威特漁業相當發達,盛產大蝦、石斑魚和黃花魚等。而石油資源富饒,蘊藏量據估計約佔世界石油總蘊藏量的十分之一。科威特政府著重於發展石油、石化工業,同時強調發展多種經濟,減輕對石油的依賴程度,如麵粉、建築材料、食品加工等。另外,政府也致力發展鐵路、基礎建設、通訊、新城區建設等,以海灣地區的金融貿易中心為目標努力。

科威特公路網絡發達,居民主要以自駕為主,公共運輸相較不發達,無國內班機或鐵路,多仰賴公車。而科威特國際機場則非常繁忙,是阿拉伯半島重要的航空中轉站之一。海運方面,主要海運港口有舒威赫港和舒艾巴港。

科威特新聞制度相較鄰國頗為自由開放。全國主要有8 家日報,其中5家阿拉伯文報與3家英文報。足球為國內最受歡迎之運動。藝文方面,除了數十家電影院外,亦有劇院、私人畫廊與博物館等。

科威特為社會福利國家,實行公醫制度,國民醫療完全免費。科國也實施免費教育,識字率相當高。由於科威特的高福利制度,除了免繳個人所得稅,享受免費教育和醫療,還享有就業、物價等補貼,曾被選為具吸引力的國家之一。但宗教與不承認雙重國籍的政策下,入籍難度相對較高。